公共卫生专业学位课1——公共卫生理论和实践
发布时间:2020-11-23  来源:中国医药学研究生教育信息网

公共卫生专业学位课1——公共卫生理论和实践

公共卫生理论和实践

一、课程概述

公共卫生是预防和控制疾病、维护和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健康寿命的科学与实践;是以群体为对象,通过有组织的社会活动达到其目的的科学。

本课程将介绍公共卫生的基本概念、公共卫生的主要作用、功能以及实践的方法。使学生掌握公共卫生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和应用,建立基本的公共卫生科研思维能力,熟悉公共卫生研究的设计、实施和总结评估。掌握人际沟通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技能,具备良好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具备发现并提岀解决公共卫生问题的能力和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的基本素养。

本课程属于一门导引性的课程。通过对公共卫生的概念、影响人群健康的因素以及保障人群健康的基本方法的介绍,使学生对公共卫生有全面的了解,为今后的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先修课程

三、课程目标

掌握公共卫生的基本概念、功能及其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人群的健康决定因素和维护人群健康的基本方法;了解公共卫生的发展历史、当前公共卫生的体系、专业人员的核心能力和专业素养等。

四、适用对象

适用于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五、授课方式

授课方式分为集中面授、PBL案例教学、有计划自学等方式。

六、课程内容

1. 概论:公共卫生定义和内涵;公共卫生的社会活动和功能;公共卫生发展历史与展望;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区别。(6学时)

2. 公共卫生政策和法规与投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政策制定和项目规划、设计、实施、评价管理,财务管理和计划引导社会资本对公共卫生的投入。(3学时)

3. 公共卫生监测与社会舆情研判:健康管理和疾病管理系统,包括疾病监测、因素监测、行为监测等。重要的公共卫生监测网的介绍。资料和信息收集、社会舆情包括获取的方式和对公共卫生活动的影响。(3学时)

4. 公共卫生伦理:医学伦理的基本原则,阐述公共卫生领域的主要伦理问题、相关法规与伦理要求,并通过案例分析提高在公共卫生领域如何分析伦理问题和如何遵循我国医学伦理相关法规的实际能力。(3学时)

5. 公共卫生研究与评估:科学证据和公共政策的关系,掌握公共卫生研究的基本定义、类型和方法。熟悉公共卫生研究的设计、实施、分析,提出公共卫生对策建议。公共卫生干预与评价。社区诊断和评估技术。(3~6学时)

6. 公共卫生沟通技术与合作:交流技巧,文化意识,领导力和系统思维。(3学时)

7. 公共卫生发展前沿:全球疾病负担,科学发展前沿,新技术(如大数据)。(3学时)

8. 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与决策:卫生应急管理的基本内容和知识,风险评估、演练等基本技能,各类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处置的策略。公共卫生对领导的决策影响的重大意义。(6学时)

七、考核要求

平时成绩占10%;理论考核占60%;公共卫生案例及实践占30%。

八、编写成员名单

李立明(北京大学)、罗会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叶冬青(安徽医科大学)、何纳(复旦大学)、曹务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何耀(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唐金陵(香港中文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