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生物材料学
发布时间:2021-06-24  来源:中国医药学研究生教育信息网

口腔生物材料学

一、课程概述

口腔生物材料学是涉及材料学、工程学、生物学以及临床口腔医学等多学科交叉的一门口腔基础学科,也是生物医用材料学科的重要分支,生物医用材料领域中的任何新突破、新技术、新发现、新逬展都会直接影响、引领或推动口腔生物材料的发展,继而促进口腔临床医学的进步。本课程有机整合相关学科的知识,一方面,基于口腔生物材料的应用现状,重点介绍目前存在的问题或不足、研究热点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另一方面,从口腔生物材料应用和研究转化的需求角度,较系统地介绍材料的各种分析与测试方法以及临床前生物学评价的原则和内容,目的是为口腔生物材料的开发与临床应用提供研究思路和手段。

本课程作为口腔专业研究生基础课程系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包括口腔生物材料的研究进展以及口腔生物材料的分析与检测方法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共分九章,内容涵盖与口腔生物材料生物相容性相关的基本知识、研究方法及研究动态,且针对不同类型的口腔生物材料,较全面地概括本领域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提出存在的问题、科研方向和科研立题参考。第二部分共分七章,主要介绍材料各种分析和测试技术、生物学评价原则与试验方法等,这些均为口腔生物材料的表征、评价和转化应用奠定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学到口腔生物材料学的相关基础理论,了解其研究与应用的国内外发展动态,熟悉材料的基本分析与检测技术,接触前沿专家的科研思路,掌握本领域的研究热点和研究方向。这不仅有助于理解、解释和解决临床上遇到的一些问题,还能为新型口腔生物材料的开发和临床转化、应用创造前提。

二、先修课程

口腔材料学、口腔修复学、牙体牙髓病学、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预防医学、儿童口腔医学、口腔种植学以及医学基础课程。

三、课程目标

课程总体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了解口腔生物材料的基本知识、现有材料的不足以及研究发展的最新动态,培养相关的科学研究思路,熟悉研究方法和技术,为今后从事临床应用及研究打下理论基础。

分类目标如下:

1.基本理论知识

(1)  掌握口腔生物材料与机体相互作用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

(2)  掌握各类口腔生物材料的应用现状,明确其优势和不足。

(3)  掌握各类口腔生物材料改进和发展的理论依据及其与临床的关系。

(4)  熟悉国内外口腔生物材料的研究热点。

(5)  了解口腔生物材料的标准及入市相关的法规要求。

2.基本技能目标

(1)  熟悉口腔生物材料的物理与化学性能、粘接性能和应用性能的测试方法。

(2)  熟悉口腔生物材料生物学评价原则与试验方法。

(3)  了解材料组成成分与表面分析方法。

3.基本素养培养

(1)  在临床应用中,树立科学合理选用口腔生物材料的意识。

(2)  建立科学的思维模式和科研方法,培养独立创新精神。

四、适用对象

本课程适用于口腔医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或硕博连读研究生。

五、授课方式

1.课程教学方式

(1)  以强化学术专业为基础,彰显学术个性与自由。

(2)  形成“问题导向”的教学模式,重视以科研创新为核心的教学思路。

(3)  形成“主导-主体”教学模式,秉持师生学术平等关系,鼓励学生参与课程学术交流。

2.课程教学方法

采用多媒体教学结合数字化教学模式,充分利用视频、动画、交互式学习软件等资源,在内容的讲授上本着“少而精”的原则,突出重点,分解难点,深入浅出,举一反三,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展学生专题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造自主学习情境,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六、课程内容

第一章 口腔生物材料生物相容性的研究进展

1.口腔生物材料与机体组织细胞界面的关系

2.口腔生物材料与机体组织的相互作用

3.口腔生物材料的生物相容性研究方法

■重点:生物相容性概念与内容;种植体与组织界面的结合形式及影响结合界面的相关因素;细胞和分子水平上研究口腔生物材料的生物相容性。

■难点:材料与细胞界面的关系;材料的表面性能对组织界面的影响。

第二章 牙体牙髓病治疗用材料的研究进展

1.复合树脂的研究进展

2.根管充填材料的研究进展

3.盖髓材料的研究进展

■重点:复合树脂降低聚合收缩的研究;复合树脂提高力学性能的研究;复合树脂赋予抗菌性能的研究;提高根管封闭能力的根管充填材料研究。

■难点:开环聚合降低复合树脂聚合收缩的机制;有机改性陶瓷基质复合树脂降低聚合收缩机制;热塑性树脂根管充填系统提高根管封闭能力的机制。

第三章 口腔粘接材料的研究进展

1.牙体充填修复用黏合剂的研究进展

2.固定修复体黏合剂的研究发展状况

3.正畸托槽黏合剂的研究进展

■重点:釉质-牙本质黏合剂的分类、组成和粘接机制;提高牙本质粘接耐久性的研究;牙本质粘接界面的研究;提高粘接强度的陶瓷表面处理方法。

■难点:酸蚀-冲洗类黏合剂和自酸蚀类黏合剂的粘接机制;纳米渗漏的研究。

第四章 义齿修复材料的研究进展

1.全瓷修复材料的研究进展

2.树脂修复材料的研究进展

3.金属修复材料的研究进展

■重点:全瓷材料的增韧方法和机理;树脂修复材料的增强方法和机理;树脂抗菌剂的种类和作用机理;金属修复材料表面改性的方法。

■难点:全瓷材料的增韧方法和机制;树脂的晶须增强机制。

第五章 牙齿防龋材料的研究进展

1.局部用氟化物防龋材料的研究进展

2.窝沟封闭剂的研究进展

3.釉质早期龋渗透封闭材料

■重点:局部用氟化物防龋材料种类及抗脱矿能力、释氟能力研究;窝沟封闭剂种类和释氟功能研究;渗透树脂对釉质早期龋的渗透效果研究。

■难点:局部用氟化物防龋材料作用机制;提高渗透树脂对脱矿釉质的渗透性。

第六章 口腔颌面部植入材料的研究进展

1.骨植入材料的研究进展

2.软组织植入材料的研究进展

3.牙种植体材料的研究进展

■重点:生物惰性、生物活性和生物可降解性的概念;骨植入材料的种类和各自的应用特点、优势和不足;兼具生物活性和生物可降解性的新型骨修复材料研究;引导组织再生材料的种类、应用特点及不足;提高种植体-骨结合及减少种植体周围炎的研究。

■难点:复合生物降解类GTR膜材料的设计;钛种植体表面改性方法及各自优缺点。

第七章 口腔生物可降解材料和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研究进展

1.口腔生物可降解材料的降解机制、生物学反应及应用现状

2.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种类、要求与特性

3.口腔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研究热点、问题与展望

■重点:生物可降解材料的降解机制和影响材料降解的因素;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种类和应用特点;生物可降解材料的降解性与组织生长支架的适配性研究。

■难点:生物可降解材料的降解机制;支架材料的表面性状对细胞的影响。

第八章 口腔纳米材料与技术的研究进展

1.纳米材料与纳米技术的概述

2.纳米材料的生物学效应

3.口腔纳米材料和技术的研究进展

■重点:纳米材料与技术的概念及纳米材料的特殊效应;纳米材料的抗菌作用;纳米材料生物安全性;纳米材料和技术在口腔材料科学中的应用现状和存在问题。

■难点: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纳米材料对生物体的影响途径。

第九章 口腔医疗器械的管理、标准及法规

1.国内外口腔医疗器械的标准及管理

2.口腔医疗器械的临床研究与评价

3.口腔材料产品注册检验及申报      

4.口腔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召回

■重点:我国口腔医疗器城标准化组织和标准体系。  

■难点: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注意事项。  

第十章 材料组成成分分析方法

1.红外光谱分析

2.激光拉曼光谱法

3.磁共振波谱法

4.色谱分析

5.质谱法      

■重点:材料组成成分分析与检测方法种类和应用特点;材料组成成分分析方法在口腔生物材料的应用及注意事项。   

■难点:各类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     

第十一章 材料表面分析方法

1.光学显微分析

2.扫描电子显微镜

3.原子力显微镜   

4.电子探针X射线显微分析      

5.俄歇电子能谱分析   

6.X射线衍射分析

7.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方法

■重点:材料表面分析与检测方法种类和应用特点;材料表面分析方法在口腔生物材料的应用及注意事项。

■难点:各类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

第十二章 材料物理与化学性能测试方法

1.物理性能测试方法

2.化学性能测试方法

■重点:材料物理与化学性能检测指标和测试方法。

■难点:测试方法的原理。

第十三章 材料机械性能测试方法

1.力学性能测试方法

2.耐磨耗性能测试

■重点:材料机械性能检测指标和测试方法;影响磨耗的因素。

■难点:测试方法的原理。

第十四章 口腔材料应用性能测试方法

1.树脂及水门汀类材料操作性能测试方法

2.印模和模型材料的复制性能测试方法

3.合金的铸造性能测试方法

■重点:材料应用性能检测指标和测试方法。

■难点:测试方法的原理。

第十五章 材料粘接性能测试方法

1.粘接强度测定方法

2.粘接界面人工老化方法

3.边缘密合性测试方法

■重点;材料粘接性能检测指标和测试方法。

■难点:测试方法的原理。

第十六章 口腔医疗器械的生物学评价与试验方法

1.生物学评价与试验

2.体外细胞毒性试验

3.皮肤致敏试验

4.口腔黏膜刺激与皮内反应试验

5.全身毒性试验

6.遗传毒性试验

7.植入试验

8.应用试验

■重点:口腔生物材料生物学评价基本原则;口腔生物材料生物学评价试验项目和检测方法。

■难点: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试验的结果判定。

七、考核要求

本课程的考核综合平时和期末考试两个方面。     

1.平时成绩占20%,包括课堂表现如预习、互动、提问、参与讨论等。

2.期末考试成绩占80%,闭卷考试。

八、编写成员名单      

孙皎(上海交通大学)、赵信义(空军军医大学)、马健(同济大学)、朱松(吉林大学)、李伟(四川大学)、张修银(上海交通大学)、陈亚明(南京医科大学)、林红(北京大学)、刘昕(上海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