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发布时间:2021-06-24  来源:中国医药学研究生教育信息网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一、课程概述

本课程是针对高等医学院校中西医结合专业研究生阶段开设的专业课程。主要内容是运用中西医基础理论和思维方法,研究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中西医治疗。本课程既是中西医临床教学的主干课程,又是中西医基础课程与临床学科相联系的桥梁课程,在整个中西医临床教学体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二、先修课程

中医基础课程(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和方剂学)、西医基础课程(包括解剖学、生理学、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及寄生虫学、病理学、药理学、诊断学基础)。

三、课程目标

本课程的目标是通过中西医结合内科学课程的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西医内科学和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理论和临床方法,包括各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中西医治疗等知识,使学生了解中西医结合的优势,在西医辨病的基础上掌握中医辨证论治。结合中西医内科见习课程,进行实践教学,理论联系实践,培养学生运用中西医结合的临床思维诊断、治疗及防治临床常见疾病的能力。

四、适用对象

适用于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

五、授课方式

以课堂讲授和临床见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

1.课堂讲授为主,约占总学时的3/4,主要由副教授以上师资承担。教学方法强调病例式教学(CBS,Case-Based Study)与传统授课方式有机结合,结合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 Model)、基于问题学习(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学生模拟标准化病人(SSP,Student as Standardized Patient)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适当配合教学录像片、多媒体教学等方法。

(1)病例式教学:选择典型、符合教材讲授内容的病例,除文字外还附有辅助检查的原始资料,并对每个病例提出相关的问题,以病例为引导进行课程教学。

(2)翻转课堂式教学:学生课前利用网络资源、视频、课件等提前完成知识的学习,课堂上老师学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互动,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

(3)基于问题学习(PBL):以问题为核心,以解答问题为驱动力,以分组阐述、展示、讨论及相互交流为手段。

(4)学生模拟标准化病人(SSP):通过课堂讲授、临床见习等训练后进行模拟、演示,能准确表现病人的实际临床问题。

2.临床见习为辅,约占总学时的1/4,由讲师和助教主要负责。见习课程以分小组临床学习的模式进行,结合典型病例小组汇报、各系统病证专题讨论、跟师实践学习、参与教学查房等方式,注重临床思维的培养。

六、课程内容

(一)主要内容

以西医各系统疾病为主线,兼容中医内科学的主要内容和能力要求。主要包括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风湿及结缔组织疾病、泌尿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内分泌及代谢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肿瘤疾病、传染病10类,每个病种的学习主要包括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中西医治疗5个内容。

(二)课程重点

1.呼吸系统疾病: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的临床表现、诊断要点;3种肺炎(肺炎球菌性肺炎、肺炎支原体肺炎、病毒性肺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慢性呼吸衰竭的临床表现、诊断要点、鉴别诊断与中西医治疗。

2.循环系统疾病:心力衰竭、常见心律失常、心绞痛、原发性心肌病的概念、诊断要点和中西医治疗思路;高血压病的概念、分级;心肌梗死、心脏瓣膜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心包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

3.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胃炎、溃疡性结肠炎、肝硬化的临床表现和诊断要点;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表现、诊断、中西医结合治疗思路;急慢性胰腺炎的诊断、分型,慢性胰腺炎的中医辨证治疗。

4.风湿及结缔组织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骨性关节炎的诊断、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

5.泌尿系统疾病: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和诊断要点;尿路感染的概念、分类、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及中、西医治疗方法;急慢性肾功能衰竭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及中西医治疗。

6.血液系统疾病:缺铁性贫血的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及中西医治疗;溶血性贫血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原则;急性再障、慢性再障、急性白血病、慢性白血病的临床表现、中西医诊断及鉴别诊断、中西医结合治疗;淋巴瘤的临床表现、分型分期、诊断要点、中西医治疗;紫癜的临床表现与分型、诊断要点及中西医治疗。

7.内分泌及代谢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及药物治疗原则;糖尿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要点;血脂异常、痛风的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和中西医治疗;酸碱平衡的分类、诊断与处理。

8.神经系统疾病: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运动神经元病的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和中西医治疗;脑出血、脑梗死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缺血性中风、出血性中风的中医病机与辨证论治;帕金森病的临床表现与西医药物治疗;癫痫的诊断及处理原则;阿尔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的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重症肌无力的临床表现及中西医治疗。

9.肿瘤疾病:原发性支气管肺癌、胃癌、食管癌、大肠癌、胰腺癌的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表现、诊断要点。

10.传染病:肺结核的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病毒性肝炎的诊断、鉴别诊断和实验室检查;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伤寒及副伤寒、霍乱、钩端螺旋体病、疟疾、血吸虫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艾滋病的诊断;细菌性痢疾的诊断、鉴别诊断及中西医治疗。

(三)课程难点

支气管解痉药物的应用、呼吸衰竭的概念及分型、急性左心衰的西医治疗、常见心律失常的中医治疗、高血压病的药物治疗、心肌梗死及其并发症的中西医抢救治疗、抗溃疡药物的使用、肝硬化在肝功能失代偿期的临床表现、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病因及发病机理、机体缺铁的原因及铁剂的应用、淋巴瘤的分型分期和西医治疗措施、口服降糖药与胰岛素的应用、脑的血管供应和主要血管闭塞后的症状、脑出血和脑梗死的鉴别诊断、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的中医病机与辨证论治、癫痫的诊断及处理原则、抗痨药物的应用、病毒性肝炎的诊断及实验室检查。

七、考核要求

1.考核方式:结合日常课堂讨论评价、课程作业或论文撰写评价、汇报展示答辩成绩、临床见习考核成绩、结课闭卷考试成绩等,进行形成性考核。

2.成绩评定:日常课堂讨论评价、课程作业或论文撰写评价、汇报展示答辩成绩、临床见习考核成绩等共占50%,结课闭卷考试占50%。

八、编写成员名单

王阶(中国中医科学院)、凌昌全(第二军医大学)、王彦青(复旦大学)、刘彤(天津中医药大学)、姚魁武(中国中医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