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医科大学:强国有我 青春有为——第23届博士生医疗服务团赴西藏昌都
发布时间:2023-10-17  来源: 未知


强国有我 青春有为

重庆医科大学第23届博士生医疗服务团赴西藏昌都



      2023年7月20日至8月5日,重庆医科大学第23届博士生医疗服务团(以下简称“博士团”)跨越1370公里前往到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服务。


      昌都市位于西藏东部,坐落于群山怀中,平均海拔3560米,东与四川省隔江相望,东南与云南接壤,北面与青海省的玉树州交界,是连接藏川滇青的枢纽和西藏通往祖国内地的重要门户,是西藏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的地方。得益于国家特殊政策和持续投入,西藏地区的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提高,藏区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得到有效保障。但由于地处青藏高原,加之村镇大多处于山区,这给当地人民群众日常就医便捷性、可及性造成了一定困扰。


      重庆医科大学第23届博士生医疗服务团在这里开展在为期15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活动,追寻红色记忆,体会民生民情。



      本届博士团由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副教授陈虹和研究生院教师黄建作为指导老师,以及来自骨科、儿科、口腔科、眼科、血液内科、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等学科的12名博士研究生共同组成,先后在昌都市区、类乌齐县、察雅县、芒康县以及6个乡镇开展临床调查研究,送医下乡、公益义诊、儿童健康宣教、教学查房、疑难病例讨论、学术讲座等医疗志愿服务活动。


      出征前,博士团成员做了充足的准备工作,积极同共青团昌都市市委交流沟通,在学校和研究生院领导的带领下先后召开了20余次筹备会议,针对高原地区服务的安全、物资、方案以及讲座等内容进行研讨筹备。高原地区海拔高、气压低、氧气稀薄,博士团全体成员进行了全面健康体检,提前两周服用红景天以预防高原反应的发生。


      初到昌都市时部分成员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出现头痛、头晕、胸闷和踩棉感等。虽有身体不适,但艰苦的条件并没有削减团员们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热情和信心,成员们继承和弘扬缺氧不缺精神的“老西藏精神”,坚持克服困难完成了既定实践任务。


      追寻红色足迹,致敬“老西藏精神”


      7月21日上午,博士团先后走进西藏自治区昌都市革命历史博物馆,重温红色精神,探寻历史底蕴。


      昌都市革命历史博物馆通过积极开展革命文物挖掘、调查、研究等一系列工作,真实还原了1950年以来昌都解放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诠释了昌都解放革命文化精神的内涵。通过一件件展品,博士团成员体会到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回望历史,第一面五星红旗在西藏自治区昌都市缓缓升起,成为引领西藏人民前进的光辉旗帜。


      7月23日上午,博士团来到昌都烈士陵园开展“勇担民族使命,贡献青春力量”的红色主题教育活动。伴随着微风吹动树叶的簌簌声,博士团一行来到烈士墓碑前。那一排排烈士墓碑,有些有较为详细的生平介绍;有些则简单到只有姓名,籍贯不详、生平不详、牺牲时间不详;有些甚至没能留下姓名……他们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投身于雪域高原的解放和建设事业;在进军西藏、解放西藏、建设西藏的过程中,他们朴实践行着“长期建藏,边疆为家”的誓言;无私奉献着青春、热血、生命;倾情谱写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这种精神在岁月的变迁中,在驻藏部队几代官兵同西藏各族人民一道前赴后继、百折不挠的英勇奋斗中,不断得到继承和发展,凝结成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多科联合开展“渝藏同心,健康同行”义诊活动


      博士团由西藏自治区昌都市为起点,跨越3县6村,总行程超过3000公里,最高海拔4836米。在西藏自治区昌都市人民医院、类乌齐县、察雅县、芒康县的县、乡、村累计开展义诊活动10余次,为有健康需求的患者及家属免费检测血压、血糖、骨密度、心音心电,直接受益人数1000余人,各学科总计就诊4000余人次,完成统计调查问卷1600余份,完成心音心电检查316人,超声骨密度检查431人,累计发放药品2100盒,共计30000余元。



      义诊现场,许多藏区群众早早带着厚厚的病例资料来到现场等待,对博士团展现出极大的期盼。博士团成员陈新丝博士和金鑫博士发现,3岁的小旺姆(化名)发育缓慢,活动后时常出现嘴唇乌紫,通过仔细的问诊和查体,发现有心脏杂音,并且血氧饱和度仅有82%,考虑小旺姆可能患有先天性心脏病。而后进一步完善心脏超声,结果提示小旺姆患有房间隔缺损。经博士团内部商议讨论,决定为其争取免费治疗机会,并计划接送到重庆实施手术治疗。博士团累计筛查出先心病6人、漏斗胸1人,并直接帮助6名患儿联系前往重庆接受免费治疗,预计可减免诊疗费用10余万元。


      在类乌齐县7月25日义诊期间,一位主诉为“右眼眼红,眼痛2周”的藏族同胞来到义诊现场,眼科杜勇博士经仔细检查后考虑诊断为“右眼角膜异物”。因当地医院无法行角膜异物取出,为节约患者时间和经济成本,在征得患者本人和类乌齐县人民医院同意后,杜勇博士在裂隙灯下为患者成功剔除了角膜异物,并给出了后续的治疗方案。



      博士团义诊期间,藏族同胞络绎不绝地前来问诊,当地县融媒体中心、电视台得知消息后也来到了义诊现场,对博士团的医疗服务事迹进行了记录采访、宣传报道。


      参与科室查房,开展学术交流


      博士团还在昌都市卫健委、昌都市人民医院的支持下完成高原地区医务工作者职业紧张状况调查研究,完成问卷803份。


      7月23日下午,博士团成员在昌都市人民医院也开展了临床科研与学术分享交流会。昌都市人民医院相关院领导、科主任及相关医务人员参加了此次学术交流讲座,现场到会100余人。讲座内容紧密围绕临床工作中的问题展开,为昌都市人民医院临床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思路,同时也增强了基层进行科学研究的信心,得到参会人员的大力称赞。



      7月24日,博士团走进昌都市人民医院临床一线,在骨科、眼科、新生儿科、口腔科、放射科、普内科等科室主任带领下分专业参加了科室晨交班,一同开展查房、病例讨论等,并就科室基本情况、医疗技术、学科建设等与科室医务人员和援藏工作人员进行了深入交流。



      以医者初心,凝聚雪域真情


      7月28日,博士团来到昌都市第二儿童福利院,博士团向孩子们捐赠了篮球、羽毛球、学习文具等物资,自发向福利院捐款,开展了以“关爱儿童健康重医行,浓情渝藏心连心“为主题的健康宣教活动,为孩子们完成了健康体检。口腔医学向静博士和眼科杜勇博士在科普讲座中向小朋友讲解正确的刷牙方式、用眼习惯、饮食习惯、读书坐姿及握笔方式等,并通过游戏问答的方式让小朋友提高对口腔和眼部健康的重视。



      博士团偶遇了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科室完成手术的先天性心脏病的小女孩小卓玛,看着小卓玛如今已经健康快乐地回到了学校,可以与她的同学们无忧无虑地玩耍和学习,大家感到无比欣慰。


      在实践活动中,同学们需要克服许多困难。走访慰问3户偏远藏族家庭,盘山公路泥泞崎岖,海拔直线上升,博士团乘坐的汽车因路况和动力不足不断下滑,前行困难,同学们一起推车前行。



      7月30日下午,博士团来到察雅县特困人员集中供养中心,为100余名行动不便的老人进行了健康义诊,对老人们的病症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诊断,并提出了针对性的诊疗建议,极大地减轻了老人们的就医困扰。



      8月3日,博士团健康宣教活动还来到了芒康县嘎托村开展,聚焦于眼科和口腔健康,教授当地百姓正确的眼保健和刷牙方法,引导大家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向静博士和杜勇博士对西藏乡村地区眼科和口腔健康状况有着深入的了解与体会。在宣教活动现场,他们耐心讲解了常见的眼部疾病和口腔问题,向大家耐心细致地普及宣教了健康知识。


      8月4日凌晨00:35,博士团接到芒康县政府的紧急求助电话,一名近五月大的女婴因发热1周未行正规治疗可能出现呼吸窘迫体征,然而当地县医院缺少儿童诊疗经验,且患儿生活在几十公里以外的深山,特通过当地政府向博士团寻求帮助。接到电话后,博士团成员立即行动,不到五分钟赶往了当地医院着手准备,等候患儿到达。随后立即进行诊疗抢救,在当地医院急诊科医生的配合下,最终患儿转危为安。



      博物馆里历史的印记,泥泞路上的跋涉,孩子们纯真的笑脸,老乡眼中期盼的目光......在昌都的15个日夜,博士团用知识服务百姓,而百姓也在为博士团的同学们上着一堂堂关于人生价值的课程。强国有我,青春有为。走过23年征程的重庆医科大学博士生医疗服务团以“西迁精神“为灯塔,照亮成长之路,用报效祖国,服务人民,奉献担当书写属于他们的青春回答。(图文 / 重庆医科大学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