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群健康科学(群)——A行为科学与健康促进
发布时间:2021-06-24  来源:中国医药学研究生教育信息网

人群健康科学(群)——A行为科学与健康促进

一、课程概述

行为干预是慢性病预防与控制的主要手段。国内外大量研究与实践都已证实,开展以健康教育、健康促进为主要手段的综合干预是公共卫生最有力手段之一,是提升人群健康水平的首要策略。健康促进也是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途径。因此,应用行为科学知识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项目是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专业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

本课程以健康生态学模型为框架,从个体、家庭、社区、社会等多个层次关注健康的影响因素,介绍个体、人际、组织、社区等不同水平的行为改变理论,并应用上述理论开展健康促进项目的设计、实施与评价。

二、先修课程

选修本课程前,学生须具备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基础知识,了解常见慢性病的基本危险因素以及国内外行为健康研究的概况,熟悉公共卫生的基本职能。在本课程中,模块二须以模块一为基础。

三、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研究生能够掌握健康相关行为的理论和深刻理解健康、决定因素以及健康促进的主要策略,具备独立设计、实施和评价健康促进项目的基本能力。学生既能应用健康相关行为的理论从不同层面来解释个体和群体行为的发生和发展,分析个体和群体行为改变的途径或机制,着力探讨“原因背后的原因”;也能在不同领域公共卫生的实践中,采用综合性的干预措施开展包括家庭、社区、学校、医院等不同场所的健康促进,评价健康促进项目的效果。

四、适用对象

适用于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

五、授课方式

行为改变理论部分主要采用讲授与案例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实践部分内容采取翻转课堂的方法,由教师预先布置内容,学生课后收集案例并解读,上课时学生开展案例分享,教师总结并点评。

六、课程内容

本课程分为两大模块。

模块一 行为科学与健康促进理论

1.概论

健康及健康决定因素;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概念;健康促进的行动领域与基本策略;健康促进的发展;健康行动的决定因素;健康行为生态学模型。

2.个体水平的行为改变理论

(1)健康信念模式:健康信念模式发展的背景;健康信念模式的相关概念及框架;健康信念模式的实践与应用。

(2)阶段变化理论:阶段变化理论的背景与发展;阶段变化理论的核心构件;阶段变化理论的实践与应用;阶段变化理论的局限与未来发展。

(3)计划行为理论:计划行为理论的背景与发展;计划行为理论的相关概念及框架;计划行为理论的实践与应用。

3.人际水平的行为改变理论

(1)紧张和应对互动模型:紧张和应对互动模型在健康研究中的发展过程;紧张和应对互动模型的概念和框架;理论的扩展与应用;未来的研究方向。

(2)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的背景与发展;社会认知理论的核心内容与构件;社会认知理论的实践与应用;社会认知理论的优缺点。

(3)社会网络与社会支持:社会网络与社会支持理论的背景与发展;社会网络与社会支持的概念;社会网络、社会支持与健康之间的关系;社会网络与社会支持理论的实践与应用;社会网络与社会支持理论的局限性及未来发展。

4.社区与组织水平的理论

(1)组织机构改变理论:组织机构改变理论中的关键性概念;组织阶段改变理论;组织发展理论;组织间关系理论;组织机构改变理论的实践与应用。

(2)社区组织与社区建设理论:社区组织与社区建设理论产生的背景;社区组织与社区建设的发展简史;社区组织与社区建设模型及理论要点;社区组织与社区建设的实践与应用。

(3)创新扩散理论:创新扩散理论的背景与发展;创新扩散理论的相关概念及框架;创新扩散理论的实践与应用。

(4)社会营销理论:社会营销理论的背景;社会营销理论相关概念及框架;社会营销理论的实践及应用。

模块二 健康促进项目的设计、实施与评价

1.格林模式简介

概念、基本步骤、格林模式各阶段与对应的理论的关系;格林模式的应用。

2.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项目的设计

需求评估的概念;需求评估的资料收集方法及步骤;确定优先项目;制定总目标与具体目标;制定干预策略。

3.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项目的实施策略

(1)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活动的类型、特点;健康教育的教学方法;健康教育教学活动的评价。

(2)健康传播:健康传播的基本概念;健康传播的常用理论;健康传播材料的制作;健康传播活动的活动策划与组织实施。

(3)健康场所建设:健康场所的概念、建设原则;健康促进学校;健康工作场所;健康促进医院;健康社区。

(4)公共卫生的政策倡导与公众动员:公共卫生政策的倡导的意义与方法;开展公众动员的策略与方法;媒体在公共卫生政策倡导中的作用。

4.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项目的评价

评价的意义;评价的指标、设计和相关研究方法。

七、考核要求

考核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以小组的形式围绕某个健康相关议题设计一个健康促进项目;第二部分是每个人撰写一份独立的健康促进项目研究方案,包括研究意义、理论的选择、研究设计、干预策略及具体实施方案、项目的评价框架及指标。

八、编写成员名单

郑频频(复旦大学)、王建民(南京医科大学)、常春(四川大学)、周欢(北京大学)、杨廷忠(浙江大学)、谭红专(中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