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培养的群体(心血管)指导及轮转制度的建立与实践
发布时间:2019-03-07  来源:中国医药学研究生教育网

研究生培养的群体(心血管)指导及轮转制度的建立与实践

2017年医药学研究生教育成果奖二等奖

项目名称:研究生培养的群体(心血管)指导及轮转制度的建立与实践

成果完成单位: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

成果完成人:高国全、关永源、杨天新、杨霞、王蔚东

2.png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提供

一、问题与改革动因

 由于从事基础医学的教师和科研人员的收入与临床医生存在巨大的差距,近年来优秀本科毕业生更多选择了临床学科,普遍存在着“轻基础、重临床”的观念,这在很大程度上极大削弱了医学基础学科的生源质量。因此采取措施吸引更多优秀本科毕业生选择医学基础学科读研,从源头开始就为医学基础学科师资队伍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显得尤为重要。全面提升医学基础学科的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是吸引优质生源的重要举措,随着学科融合、交流和合作的加强,研究领域对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跨专业培养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不少导师都希望招收跨专业研究生。目前中山医学院医学基础各专业基本还处于传统的过分强调专业对口的教育观念,这样从根本上割断了研究生阶段的基础各学科以及和临床的联系。另一方面,现存的研究生招生采用复试面试时学生和导师的双向选择即确定导师,这种模式存在的问题在于学生和导师之间的了解仅仅限于短暂的面试,而学生对于导师的实验室运作方式、实验室文化、导师的管理模式等无从感知,导师对于学生的个性性格、科研思维、学习能力(尤其动手能力)了解甚微,如果导师和学生双方不能很好地适应配合教与学,明显阻碍研究生培养进程。

二、理论基础和优势

 ▪上述问题表明现有的培养模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医学发展和社会需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要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培养质量

 ▪国外著名医学院校采用多样灵活的科研组织方式和研究生轮转制

 ▪建立跨学科、基础临床结合学术共同体和研究生群体指导制的优势:

  ↘加强学科交叉,促进学术交流

  ↘促进资源共享,提高生源质量

  ↘基础临床结合,明确疾病导向

  ↘团队协助互补,提高培养水平

  ↘师生双向选择,促进和谐稳定


三、方法与实践

 1. 组建心血管研究学术群体

 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我们在学院统筹下改革现有的研究生招生培养模式,自2012年起组建中山医学院心血管研究群体(Cardiovascular  Research Program)。该群体由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及附属医院范围内从事心血管疾病研究的跨学科教师组成的一个学术共同体,旨在促进相互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从而逐渐形成在该领域具有国内一流水平及国际影响力的研究群体,为学院的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研究生培养作出应有的贡献。群体采用执行主席轮替制,负责学术活动和研究生培养。该群体成员研究方向广泛涉及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等多个生物学医学基础学科,以及临床相关学科。研究生招生以心血管研究群体招生,在招生简章中参与心血管群体轮转的招生名称为“心血管医学”。一级学科分为药学、基础医学和生物学,学科方向根据导师群体的研究领域分为药理学、病理与病理生理学、分子医学、生物学。

3.png

4.png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提供

 2. 以心血管研究群体集体招收研究生

 报考“心血管医学”的考生可根据本科所学学科选择不同一级学科下属的“心血管医学”:生物学背景可报考“生物学”下属“心血管医学”;医学背景可报考“基础医学”下属“心血管医学”;医学、药学、生物学背景可报考“药学”下属“心血管医学”;心血管医学实行轮转招生,即凡在“心血管医学”学科招入的学生入学时先不确定导师,在群体内不同实验室轮转半年后,双向选择,确定导师。

5.png

 3. 实行研究生轮转制度

 ▪研究生在群体内任选三个实验室轮转,每个实验室2个月

 ▪群体制定每个实验室轮转要求和培养指导细则

 ▪轮转结束通过双向选择确定导师

 我们首次在2014级中山医学院心血管研究群体研究生招生中实行联合招生,并初步探索和尝试了实验室轮转制度。将20个学生分为四个组在四个基础方向进行轮转,每组研究生在每个实验室轮转时间为3周。轮转结束后研究生递交了轮转总结和填报导师意向。关于实验室轮转制度,轮转研究生们一致认为是一个很好的改革。轮转不同的实验室有助于新入学的研究生们拓宽视野,感受不同的实验室氛围和文化,了解中山医学院心血管群体各个实验室的设备和研究方向,认识更多的师兄师姐和同年级的同学,扩大了交际范围,有助于以后的科研合作与互助。同时学生们也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进一步扩大轮转的面,不仅在基础实验室轮转,还应增加临床实验室;学生希望可以自主选择轮转方向,延长在每个实验室的轮转时间等。根据学生的建议和心血管团队教授的分析,从2015级起采取群体内实验室按六个大方向进行轮转:高血压组、心血管药理组、心血管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组、心血管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组、心外科临床组、心内科临床组。每组研究生在每个实验室轮转时间增加为6周,使得研究生轮转制度进一步成熟和完善,逐步建立了较为完整和独特的人才培养方案,最终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标,将对本领域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产生深刻的意义。

6.png
7.png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提供

 4. 减少理论授课,将课程压缩在一学期完成

 ▪加强前沿技术和技能训练

 ▪推行教授群体全程指导制(开题-中期考核-预答辩-答辩)

 ▪开题、中期考核、预答辩表现和奖学金、国奖评审挂钩

四、成效与应用

 1. 群体取得了突出的有国际影响力的科研成果

 ▪群体成员主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基金等多项基金

 ▪已发表论文126篇,其中SCI论文115篇,影响因子合计562.8

 ▪获得美国高血压协会Lewis K. Dahl Memorial Lecture奖一项、广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一项、教育部自然科学和中华医学会自然科学二等奖各一项

8.png
9.png
10.png
11.png

<<  滑动查看下一张奖状  >>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提供

 ▪人才培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珠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2人

 ▪组织羊城高血压国际会议3次、华南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联盟会议3次

12.png
13.png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提供

 2. 群体研究生培养开始展现良好前景

 ▪群体建立5年来,已培养博士生65名、硕士生22名;发表SCI论文102篇

 ▪研究生生源质量显著提高

 ▪研究生获得国家奖学金18人次

 ▪美国高血压协会新研究者奖

 ▪国际生理学大会优秀青年讲者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全国会议“博士生论坛”一等奖

 ▪毕业生获美国NIH K99/Roo资助(独立PI途径奖)

 ▪就业和深造单位起点高、发展后劲足

 3.教改成就及推广

 ▪获省、部和学校教改项目近10项

 ▪发表教改论文近十篇

 ▪获广东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013年)

 ▪获广东省研究生示范课程(2012年)

 ▪主编研究生心血管专业教材(2016年)

 ▪群体培养制度在多个国内教学大会报告和交流

 ▪获全国医药学研究生教育成果二等奖(2017年)

        作者来源: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